top of page
  • Chance's ma

與法國有關的中文兒童繪本(三)


【請尊重智財權。本文歡迎連同網址轉載分享,請勿僅截取文字。】

想藉由繪本認識法國巴黎,自然是從卡斯柏和麗莎(Gaspard et Lisa)開始,請參考《跟著Lisa和Gaspard的足跡在巴黎漫步》。法國的繪本作家和作品為數不少,但是內容與法國景物直接相關同時又有中譯本的就不多了。在旅行之前如果可以協助小朋友透過繪本的方式認識旅行地點,不僅可以增加旅行過程的樂趣,也可以增進對異國文化的認識;旅行後閱讀這些繪本,回顧的同時一樣也可以提升知識力喔。

Book 15《走過法國的貓》The Cat Who Walked Across France

作者:凱特班克斯(Kate Banks)/繪者:喬治哈朗斯勒本(Georg Hallensleben)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日期:2005.01

《走過法國的貓》描述一隻貓咪從法國北邊的盧昂(Rouen)一路走到南部的聖托貝(Saint-Tropez)的歷程。貓咪本來是跟著老奶奶住在聖托貝的石頭屋裡,每天曬著溫暖的陽光,吹著海邊來的風。但是因為老奶奶過世,貓和老奶奶的物品全被搬到奶奶出生地盧昂,在盧昂居住一段時間後,貓咪決定一個人(貓)獨自跨越法國,走走停停花了許多時日後,終於回到熟悉的地方。

在繪本中,文字描寫了貓咪思念家鄉的心境,而繪者則透過繽紛動人的色彩帶領讀者從北到南走了一趟法國的重要景點。翻開《走過法國的貓》(其實封面就看得出來),會覺得這畫風似曾相識,原來這本繪本的繪者就是《麗莎和卡斯柏》(請參考《跟著Lisa和Gaspard的足跡在巴黎漫步》)的畫家!當故事中的貓決定離開盧昂時,背景就是鼎鼎有名的「盧昂聖母主教座堂(Rouen Cathedral)」,它最有名的地方在於印象派畫家莫內(Monet)光是以這個教堂為主角作畫,就畫了超多幅。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城市,繪本給了它兩頁的畫面,一個是塞納河及遠方的聖母大教堂,雖然這是觀光客必定造訪之處,但是這隻貓似乎覺得巴黎太吵,車子太多。

繪者把巴黎的另一個頁面給了重要地標:艾菲爾鐵塔。雖然巴黎的樹其實也真是不少,公園面積廣大,但是這隻貓還是懷念海邊的氣味以及檸檬成熟的香氣。

不知道貓咪是不是因為沒有導航,還是很想順便觀光,總之,牠走的不是直線最短距離,竟然還歪到法國和義大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的白朗峰(Mont Blanc)山邊。

貓咪回鄉路上,經過一座三層拱門的美麗建築-「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這是古羅馬時期的偉大水利建築,到現在還保存良好,就算完全不懂水道怎麼運作也會被這個特殊造型的拱門所吸引,貓咪停在河邊喝口水應該也會忍不住多看它幾眼吧。

在故事的後面(書背頁也是),繪者提供了一張簡易的路線圖,讓讀者可以對照貓咪的回鄉路線來欣賞繪本。而導讀的陳貺怡提供了非常完整的地區導覽,詳細且精彩的說明讓這些畫面更增添生命。

Book 16《歌劇魅影:安得魯韋伯作品》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原作:卡斯頓勒胡(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繪者:瑪妮昂迪博(Marine D’Antibes)

出版社:台灣麥克

出版日期:2004.06

《歌劇魅影:安得魯韋伯作品》描述法國巴黎歌劇院在蓋好沒多久就謠傳有鬼魅出現,不少人都曾看過奇怪的景象,但最詭異的莫過於在一次重大的演出前一晚,原本的女主角突然生病無法出場,而由記住所有台詞的女孩Christine臨時出演。這個女生默默無名,從未有人聽過她唱歌,但其實在她背後一直有一個音樂天使教導她。這個突來的機會讓Christine一唱成名,也讓青梅主馬的公爵愛上她。

後來由於歌劇院想邀請原來的女主角回鍋演出,魅影提出警告,歌劇院並未聽從,於是演出當晚不僅女主角嘴裡跑出青蛙,劇院天花板的巨大燈飾掉落,劇院一片混亂。在混亂中,魅影把Christine帶回他在歌劇院的地下世界,Christine這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幫助她的並不是天使,而是活生生、但面貌毀損的真人。即使同情魅影的人生和遭遇,還是無法愛上魅影的Christine長期受到魅影的挾持,面對魅影沉重的愛,她感到快喘不過氣來,於是偷偷向公爵求救。魅影識破兩人的計劃,引誘公爵到地下世界,並強迫Christine做出人生最困難的抉擇,Christine最後決定嫁給魅影以保全公爵的性命。魅影則在最後一刻認輸了,他知道Christine的決策不是因為真的愛他,而恰好相反,於是放走了兩人,自己消失在大家面前。

「歌劇魅影」是歌劇史上最知名的作品,也是紐約百老匯音樂劇歷久不衰的演出曲目,甚至曾經於2004年搬上大螢幕。雖然讓「歌劇魅影」這個故事大紅大紫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是英國人,但是音樂劇是在1986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原來創作這個故事的是法國偵探小說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只不過,1911年《歌劇魅影》出版時,此書所造成的轟動遠遠不如作家死後59年,透過音樂劇演出所帶來的風潮。但不管怎樣,這是法國小說家寫出來的淒美愛情故事。

《歌劇魅影》除了故事感人、音樂動人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音樂劇缺乏的賣點。例如,《歌劇魅影》是個長年躲在歌劇院的魅影愛上女歌手的故事,而音樂劇本身就是在歌劇院中演出,因此,對於觀賞這齣音樂劇的人來說,會有戲中戲的感受,同時也會有自己彷彿就和魅影在同一個空間的幻想。事實上,2009年歌劇魅影來台演出時,就曾配合劇中一幕:劇院水晶玻璃吊燈掉落,而真的設計吊燈從觀眾頭頂上滑到舞台的梗,讓觀眾更有臨場感。

《歌劇魅影》的故事設定發生在巴黎歌劇院,而水晶玻璃吊燈掉落真有其事,就發生在1896年的巴黎歌劇院,當時水晶燈掉落時還現場砸死一名婦女。小說家卡斯頓勒胡便是根據這個新聞事件做為創作《歌劇魅影》的故事靈感和橋段之一(卡斯頓勒胡在寫小說以前是個記者),而且如故事中所言,巴黎歌劇院建築結構非常複雜,地下通道相當長,還有極大的地下湖。因此,如果有幸在巴黎歌劇院欣賞《歌劇魅影》想必有如臨其境之感。

也因為這齣歌劇本就以巴黎歌劇院為藍本構思,此繪本的繪者在蝴蝶頁繪製了維妙維肖的巴黎歌劇院,讓讀者跟著畫面進入這個故事當中。

在紐約的百老匯音樂劇演出規定裡,未滿五歲的兒童根本無法進入劇院,甚至為了戲劇效果,會有許多驚悚的畫面,演出單位主張較不宜過小的兒童觀賞。這本繪本就可以去除這些困擾,讓小朋友仍可以以不進歌劇院的方式,對音樂劇有初步的認識。此書所附的故事CD附有音樂曲目,讓讀者聆聽故事後也能聽到這些美麗的音樂。

Book 17《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The Fantastic Jungles of Henri Rousseau

作者:米榭兒馬凱(Michelle Markel)/繪者:雅曼達荷爾(Amanda Hall)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5.08

《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描述法國畫家盧梭的故事,一開始盧梭四十歲還在工作時想當畫家,因為沒有錢上畫畫課,跑到羅浮宮看畫自學。有一天,他參與了大型藝術展覽,結果作品被專家評為沒價值的東西,但是他仍把評論好好的收藏著。每年都把他的作品送去展覽,每年都得到難聽的評語,但是盧梭從沒有因此放棄作畫。

除了觀察自然、名畫作以外,盧梭喜歡在巴黎到處晃尋求靈感,世界博覽會的展示激發他創作一些遙遠國度的想法,雖然他從未曾到過那些國家,但後來他很多作品都和那些叢林有關。隨著盧梭年紀越大,開始出現一些年輕的知名畫家對他的畫持不同看法,並開始與盧梭為友,讓大家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盧梭的作品。

亨利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這個藝術家的名字,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這本繪本讓讀者認識他與其他畫家不同的習畫歷程。從結論上來說,盧梭是位知名的自學畫家,而且是有點年紀才開始自學,並且創作出前衛的風格。和一般畫家都會向老師學畫,而且年紀很輕就開始學習有所不同,盧梭直到49歲工作退休時才真正開始他全職的畫家生涯,在那之前他待過律師事務所、參軍、在政府機關工作。他最為人佩服的不只是年紀大了才追逐夢想,還包括受盡評論家的鄙視都未曾退縮。

大家可能知道盧梭是個畫家,但絕少人知道他在音樂上也是個專家級的人物。學生時代的他就曾因為音樂表現受到讚賞,他後來也曾教授小提琴賺取生活費用,甚至在街頭拉過小提琴。

繪本中提到,盧梭的畫作被當時年輕的藝術家所注目,最為人知的畫家就是畢卡索,據說在盧梭64歲那年,畢卡索在自己的工作室為盧梭辦了一場宴會。這應該是盧梭一生中很大的驕傲吧。《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繪者畫出了這一幅景象,同時在畫面左上角添上了法文的「榮耀」,右上角則是盧梭的法文拼音,畢卡索就在圖畫理。

如果不知道畢卡索是哪一個,繪者也很貼心的在繪本的最後面提供草稿對照圖,以及圖畫中所有出現的藝術家的名字。

和《馬諦斯的剪刀》一樣,這種以藝術家故事為主的繪本,繪者都會將主角生平的創作融入繪本中。例如,當作者在介紹盧梭的作品「沉睡的吉普賽人」的時候,把原本盧梭畫作中的吉普賽人放到空白處,而把盧梭畫進了圖畫中,不僅充分了展現盧梭繪畫時的心境,也用自己的創意向這位大師致敬。

盧梭的「沉睡的吉普賽人」原作如下:

1897年,油畫,130 x 201公分,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如果上網搜尋盧梭的畫作,便會發現數量非常龐大的叢林作品。繪本繪者也將這一幅很有名的「撲在羚羊上飢餓的獅子」放到繪本中,同時盧梭本人作畫的身影也一併出現在右下角。

盧梭的「The Hungry Lion throws itself on the Antelope」原作如下:1905年,油畫,200 x 301 cm,Foundation Beyeler收藏。

Book 18《發現小錫兵》Der standhafte Zinnsoldat

作者/繪者:約克米勒(Jorg Muller)

出版社:和英

出版日期:2000.07

《發現小錫兵》描述一個小錫兵玩具在房屋整修時,在地底板被發現,屋主將它給了小孩,它陪伴小主人從小到大,隨著小主人的現代化玩具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小錫兵漸漸被冷落。有一天,隨著小主人搬離房屋,小錫兵和其他玩具一起被打包在垃圾袋裡丟棄,在垃圾堆裡小錫兵的刀刺破了垃圾袋,和另外一個玩具:芭比娃娃,一起掉落並被清潔人員的水柱沖刷到下水道,經由河流進入海裡,被大魚吞到肚裡。魚被非洲的漁夫捕捉後,小錫兵和芭比與其他魚內臟物一起被丟棄在垃圾場,卻被在垃圾場撿可用物品的非洲婦女帶回家清洗後給小孩當玩具。小孩和父親利用撿回來的罐子和塑膠片做成了一台獨一無二的車子,上面坐著小錫兵和打扮成非洲女子的芭比,這組獨特的玩具被外國旅客看見後買走,帶回自己的國家並擺設在人類學博物館裡。

關於《發現小錫兵》身為繪本的評價不在此錦上添花,已經有許多人針對它的故事寓意和繪畫藝術技巧給與很高的肯定,本文僅針對與特定國家有關內容進行描述。

《發現小錫兵》是一本無字書,但是故事表達卻非常清楚,彷彿就像是一本精緻的藝術漫畫書,甚至連故事年代與地點都提供很多完整的線索。在第一個畫面裡,黃色的RATP舊車票透露了這是在早期的巴黎(現行的巴黎地鐵是白色車票,同時有地鐵logo)。

在城市的角落畫面裡,從建築的外牆、陽台與窗戶的設計,以及最上層屋簷的變化都令人輕易懷疑這裡是巴黎。而屋頂上的細柱狀成排小煙囪則是巴黎的最佳證明。

小朋友書桌前的玩具總動員海報也暗示了這是1995年後的巴黎(玩具總動員第一集在1995年上映)。另一張則是凱利家族(The Kelly Family)海報,凱利家族是1900年代歐洲很有名的音樂家庭演唱團體。

報紙上的頭條談的是幻象2000戰鬥機的新聞,幻象2000是法國設計,1993年開始量產的戰鬥機,是1990年代空軍性能最優異的戰機,當時台灣也訂了60台,在1997年交付第一批到台灣,同樣也是台灣當時的重大新聞之一。在幻象2000的新聞下方可能是黛安娜王妃去世的相關新聞。英國黛安娜王妃(Diana Frances)是在巴黎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下的隧道車禍喪生,發生年為1997年。

當小錫兵脫離下水道進入河流時,這條河一看就知道是鼎鼎有名的塞納河。

當小錫兵和芭比被清潔人員衝到下水道時,這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身為瑞士籍的作者為何不選擇自己的國家作為創作場景?或許他只是找一個許多人聽過的城市?或者找一個可以有河流流到海洋的城市?或許沒有理由?但是,有一點可以事後讚嘆的,那便是:巴黎的下水道舉世聞名!

巴黎的塞納河很容易氾濫,如果不是這些規模龐大完整且複雜的下水道系統,這些美麗的歷史古蹟和藝術文物可能會被大水摧毀。而巴黎的下水道早在200年前就開始興建,甚至更早就有相關規劃與構想。到了1900年,下水道總長度就已經超過一千公里,直到2018年的今天,已經超過2,400公里,等於六條半的中山高速公路。而且地下水道寬大,就如同看到的圖畫一樣壯闊。

只不過,塞納河是往北流,流入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如果小錫兵要流到被黑鮪魚吃掉,鮪魚再游到非洲附近被非洲漁夫抓,這條路途還頗長的。而更有趣的是,小錫兵和變身為非洲芭比的娃娃最終還是回到巴黎,這次不是用游的,而是搭飛機;而且,這次不太可能被拋棄了,因為住進了博物館裡。

Book 19《城市調查局米蕾荳巴黎尋寶冒險去!》Joue avec Mirette à Paris

作者:芬妮裘莉(Fanny Joly)/繪者:羅宏歐瑞恩(Laurent Audouin)

出版社:日月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

《城市調查局米蕾荳巴黎尋寶冒險去!》描述八歲的女偵探米蕾荳遺失了她辦案專用手提箱,箱內的九件物品分別被犯人放在巴黎的九個景點裡,讀者必須協助她將這些物品找回。

《巴黎尋寶冒險去!》和《巴黎驚魂記》(法國繪本Book # 4)的作者是同一人,書本的風格和目的也相同,它是一種「找找書」,只不過複雜性較高一些。除了找出米蕾荳的九個遺失物品以外,還要忙著找出兇手是誰,有時候還要順便找一些和米蕾荳無關的東西。例如:在杜樂麗花園裡找出雙胞胎園丁,以及幫搞丟帆船的小男孩找到帆船。

巴黎不僅是很多人夢想一生中一定要造訪一次的地方,對於巴黎人來說也是他們非常引以為傲的城市,因此,這類的書籍相當常見(常見到可以有好幾本中譯本)。因此,透過一邊翻翻找找的遊戲,不知不覺就認識了巴黎的景物,還了解巴黎在世界藝術文化的地位。

在所有的巴黎景點中,有一個景點是較不如羅浮宮、凱旋門或艾菲爾鐵塔知名,那就是「地下墓穴」。在這本找找書當中,作者也向小讀者們介紹了這個很酷的地方,只不過為什麼有這麼多骨頭被埋在這裡,書中沒有特別說明,法國人應該可以輕易向孩子解釋,其他國家的家長可能要先做點功課了(請參考《巴黎地下墓穴遊記》)。

Book 20《神秘的微笑》Das verzauberte Lächeln

作者:傑哈德霍佛(Gerhard Hofer)/繪者:克勞迪歐戈登吉(Claudio Gardenghi)

出版社:巨河文化

出版日期:2001.07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創作者達文西是義大利人,但是這幅作品卻是在法國才廣為人知,法國國王買下這幅畫,並將它放在楓丹白露宮,之後移往羅浮宮,因為1911年被義大利人潛入偷取而聲名大噪,從此成為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因此,提到法國,當然想到「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的微笑》採用第三人稱的方式,描繪天才畫家達文西在創作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時的過程,包括心理歷程。達文西是一個有靈感就急著去完成的創作者,他成名早,因此很多名人或富人會向他預定畫作,但達文西老是畫到一半又開始其他創作。

在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過程,他同時還負責其他的繪畫工作,包括修道院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了完成「蒙娜麗莎的微笑」,前前後後花了四年的時間。對於一個人體畫家來說,需要模特而來臨摹;對於著重在人像的作品,更需要表情到位的人臉模特兒協助。達文西為了「蒙娜麗莎的微笑」也尋遍許多地方,後來這幅畫成了名作以後,光是猜想這是誰的微笑,全世界有許多人投入無數的研究工作,也無法找到標準答案,或許連達文西本人也未必確定那個微笑到底是哪一個個人的吧。

這本繪本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透過達文西與「蒙娜麗莎」的對話來描繪達文西的作畫歷程,因此,在畫面中,蒙娜麗莎有時候看起來很嚴肅、有時候又會哈哈大笑,反映達文西作此畫的心情變化。此外,故事情節的巧妙安排,讓讀者可以輕易的認識更多面的達文西,例如:達文西對科技和機械很感興趣、不殺生不吃肉、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堅持自己研磨並制作繪畫顏料等等。

Book 21《竇加與小舞者》Degas and the Little Dancer

作者/繪者:羅倫斯.安荷特(Laurence Anholt)

出版社:維京國際

出版日期:2001.07

《竇加與小舞者》描述在一個著名的美術館大廳正中央擺放著一個小舞者雕像,這是法國畫家及藝術家愛德格竇加(Edgar Degas)的作品。大廳的警衛對於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瞭若指掌,只要大家靠近這個雕像,他便非常樂於跟大家講述這個故事。小女孩的名字叫做瑪希,家境窮困但卻非常熱愛芭蕾舞,她的夢想是成為舞蹈家。一開始,女孩的雙親竭盡可能的工作賺錢讓女孩可以跳舞,但是後來父親生病後,瑪希的舞蹈夢開始出現危機。這時候,瑪希開始擔任畫家竇加的模特兒,用此換取報酬,但是,擔任竇加的模特兒非常辛苦,維持一個動作有時候令瑪希感到疲累,還得忍受畫家的壞脾氣。同時為了完成模特兒工作,瑪希錯過了成為劇團演出主角的機會。但是,竇加以她為原型創作的雕像卻讓瑪希以另一種形式完成舞蹈家夢想。

竇加是位畫家,他特別偏好描繪巴蕾舞者的姿態和神韻,然而,他的許多作品並非以舞者跳舞或演出為背景,而是舞者在舞台後方準備、看報、調整衣服和舞鞋,甚至聊天的自然畫面。這種平凡的主題卻凸顯了舞者姿態的美感,竇加也成了藝術史上最譽盛名的芭蕾舞者畫家。或許大家不知道他是誰,但是肯定看過他許多作品,在繪本中,作者也將五幅竇加的原創畫作(非仿畫)直接置於繪本中,讓讀者在閱讀竇加和瑪希故事過程中也可以欣賞名畫。

此外,作者也試著將竇加的畫作透過模仿的方式,創作在這本畫本中。例如,在描述瑪希爭取成為舞蹈班學生時,如何受到老師們的鼓舞,作者很自然的融合兩幅竇加的作品做為背景,剛好呼應了故事的情節。

竇加原始創作如下:

晚年,竇加因為視力越來越差,再也很難使用畫筆進行彩畫,於是採用透過雙手來捏塑人的姿態,「小舞者」便是在這樣的原因下創作。竇加將小舞者繫上真正的緞帶(瑪希總是頭髮上繫著緞帶),並穿上真正的舞裙,這尊雕像成了巴黎羅浮宮重要的藝術展品之一。在繪本中,只要是出現這尊雕像的畫面,作者便使用雕像真實的相片來展現對竇加的致敬之意。

延伸閱讀

《和法國有關的中文兒童繪本(一)》

《和法國有關的中文兒童繪本(二)》

323 views
You Might Also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