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Chance's ma

與非洲有關的中文兒童繪本(八)


【請尊重智財權。本文歡迎連同網址轉載分享,請勿僅截取文字。】

非洲相較於其他地區,是台灣人較少前往旅遊的地方,尤其是帶著小朋友時。然而,認識世界不見得毎塊角落都要親自前往,能踏上那塊土地自然很好;無法親眼所見,也可以透過書籍或影片來進行初步的認識。而書籍向來是培養國際觀的最短管道,本文將介紹一些涉及非洲人文風情的中文繪本供有興趣者參考。

Book 50《誰需要國王呢?》

作者:陳衛平/繪者:陳美燕

出版社: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

《誰需要國王呢?》描述青蛙國裡每天都很不平靜,大人小孩爭吵、先生太太爭吵、朋友之間意見不和,沒有人願意靜下心來好好聽別人說話。有一天,一位年長的青蛙認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需要找一位國王來管理大家,於是去祈求米神幫忙,米神送來一顆大石頭。一開始,青蛙們很怕這個石頭(蛙)因此不敢亂吵鬧,日子久了發現它根本都不會動,於是青蛙國又開始恢復本來的紛亂。

老蛙只好又去拜託米神換一個國王,這一次米神派一隻鱷魚來管理青蛙國,這隻鱷魚游泳優雅無聲,且經常造訪青蛙國子民的居住地方,但只要牠遇到路上有青蛙,不出一聲響那隻青蛙就進到牠嘴裡。對青蛙國來說,這真是很棒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維持秩序。久而久之,大家都很安靜,雖然偶而會呱呱叫幾聲,但只要有一點聲響靠近,青蛙們就會停止呱叫。

《誰需要國王呢?》是一個非洲民間傳說故事,用來解釋為什麼有時候青蛙呱呱叫,有時候卻不叫的原因。它的故事概念和《愛水的河馬》(Book # 16)、《為什麼蚊子老在人們耳朵邊嗡嗡叫?》(Book # 43)、《黑螞蟻與白螞蟻》(Book # 44)…等等這類的非洲故事很像,都是透過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來說明某些動物的習性或行為特徵。雖然大部分的讀者都知道這些故事應該無法合理解釋這些自然或生物現象,但對於理解非洲說故事文化來說,確實令讀者產生很強烈的印象。

這本繪本的畫家給了這些青蛙可愛的身影,還讓他們穿上如非洲服飾般特色的外皮,每隻青蛙看起來都很非洲。

Book 51《敲鼓男孩》Le Garçon Tamtam

作者/繪者:米休歐斯洛(Michel Ocelot)

出版社:上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

《敲鼓男孩》描述一個很喜歡打鼓的男孩,不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總喜歡拍打身體或週邊物品,大家看了都覺得他無所事事應該趕緊去工作,不要成天只會打節奏。有一天,他遇上一名差點成為鬣狗食物的老人,於是趕緊躲到樹上拍擊節奏吸引鬣狗注意,老人因而得救,並且利用樹上果實打跑鬣狗。沒想到,這位老人就是男孩朝思暮想,想獲得的神鼓的守護者,老人教導男孩打鼓,還要求他學習各種工作技能,終於練就成「拍打神鼓,聽到的人就會起舞」的能力。

酋長女兒要求男孩打鼓給生病的父親聽,沒想到酋長聽了鼓聲竟然精神好起來,甚至可以起身跳舞,而且還靠著鼓聲擊退攻打村民的敵人。巫師忌妒男孩的能力,偷了男孩的鼓卻無法發出令人聞聲起舞的鼓聲,氣得把神鼓刺破。當敵人再度襲擊村莊時,酋長女兒鼓勵男孩使用其他一般的鼓,沒想到竟也發揮和神鼓一樣的作用。擊退敵人後,整個村莊的人高興的在村裡手舞足蹈,隨著鼓聲歡樂的跳舞。

這是一個帶有寓意的非洲故事。原來,鼓有沒有神力並非重要的,關鍵在於擊鼓的人所擁有的能力,能否擊出動人的音樂,以及是否抱持著純淨的內心。打鼓是非洲相當常見的活動,高興的時候他們擊鼓、慶典的時候擊鼓,悲傷祭祀時也擊鼓。而且非洲的鼓種類繁多,大多都是使用雙手擊鼓,和中國、日本以及歐美借用鼓棒來敲擊有很大的差異。

在故事中,有一棵樹非常特別,叫做「猴麵包樹」,這種樹通常長得很高大,可以讓人們躲過許多猛獸的侵襲(前提是要能爬得上去,因為樹幹很胖也很平滑);猴麵包樹的果實非常大棵也具有豐富營養,一棵就可以飽足兩三位非洲人民,也因為很大顆,在故事中,男孩還將果實拿來當作武器擊退鬣狗。

至於下面圖畫中的樹木則是「平頂刺槐」,也是非洲很常見的樹木。

《敲鼓男孩》是剪紙動畫作品,它的風格乍看之下讓人誤以為是《嘰哩咕與野獸》(非洲繪本Book # 6),的確,《敲鼓男孩》的創作者和《嘰哩咕》一系列圖畫來自同一個創作團隊。由於剪影使用的色彩是黑色,與一般我們對非洲人的形象較為一致,加上背景使用大地色調,使得剪影更為凸顯,增加故事吸引力。

Book 52《帕可好愛非洲樂》Paco et la musique africaine: 16 musiques à écouter

作者/繪者:瑪嘉莉呂榭(Magali le Huche)

出版社:水滴文化

出版日期:2018.01

《帕可好愛非洲樂》描述來自法國的可愛小狗「帕可(PACO)」被好朋友斑馬巴卡利邀請到牠的家鄉-非洲旅行。一抵達非洲,帕可就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音樂,認識許多朋友,見到許多非洲景觀,大家最後很開心的一起跳舞歌唱。

《帕可好愛非洲樂》是水滴文化出版的一系列音樂繪本之一,在書中介紹了非洲許多樂器,可以讓讀者們認識非洲音樂的美妙,讓讀者了解非洲除了動物和缺水缺糧以外,在音樂發展上也非常多元。坦言之,這本繪本故事性不強,因為目的在音樂的聆聽與樂器的認識。繪本中提到的樂器包括:姆指琴、非洲木琴、烏德琴、非洲豎琴、傳訊鼓、金貝鼓、貝殼手搖鈴等。

雖然沒有誇大或風趣的故事,但是作者的繪畫色彩和圖象表達非常可愛,絕對是吸引小朋友目光的風格。她的圖畫帶領讀者感受到非洲的多樣性,有草原、有沙漠、有綠洲,還有熱情洋溢的村民。

最重要的是,看到哪裡,一按圖示就可以聽到音樂,這樣的書本設計,讓讀者總是愛不釋手。

Book 53《人面獅身像是怎麼到博物館的?》How the Sphinx Got to the Museum?

作者/繪者:潔西哈特蘭(Jessie Hartland)

出版社:小典藏

出版日期:2013.08

《人面獅身像是怎麼到博物館的?》描述女法老王哈謝普蘇在西元前1470年和建築師一起設計了她的廟,還包括人面獅身像。設計好了以後雕刻團隊得先到採石場找到適合的石塊,並沿著尼羅河運到底比斯,然後雕刻師便開始在花崗岩上不停的刻。但是女法老王在過世之後,不是她親生孩子的下一個法老王把和她有關的雕刻品破壞了並埋起來,直到幾千年後才被考古學家挖出來,並經過古物維修人員重整後放在博物館讓大家參觀。

這本繪本便是在講一個埃及古雕像如何出現、如何毀損,以及如何重現世人面前的過程,知識性相當高,卻又不失趣味。例如,當雕刻師在刻石像時,女法老王竟然牽著一隻獅子來探班,獅子的坐姿和人面獅身像如出一轍,獅子看著雕像的樣子趣味橫生。

哈謝普蘇(Hatshepsut)是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同時也是個女法老,對照她的後半生,和中國的武則天類似。她的父親(法老圖特摩斯)過世後,繼位的兒子因出身不夠好,只好娶了同父異母的姊姊,也就是哈謝普蘇,但是結婚三年便去世,哈謝普蘇自己沒有兒子,只好到後宮裡找一位妃子生的兒子成為新法老。成為法老新王繼母的哈謝普蘇掌控實權,並且宣布自己為法老。同時興建自己的廟宇,例如底比斯(Thebes)的停靈廟(Deir el-Bahri)。底比斯城是現在埃及的盧克索市(Luxor Temple)。而長年倍受壓抑的法老,被不是自己親生母親架空自然不是滋味,當他取回權力時,便把哈謝普蘇的相關建築摧毀,這種做法似乎中西皆同。

除了古代現場以及博物館現場以外,繪本裡也讓讀者了解一份古物的出土和展示背後需要有許多研究人員的努力,才能提供民眾最正確的展覽品和相關知識。換言之,必須有充分的知識與理論背景,才能對世界的過去與未來有更深入的挖掘與認識。

Book 54《從前從前天很矮》

作者:陳筠安/繪者:姬淑賢

出版社: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2010.12

《從前從前天很矮》描述很早以前,天上和地上是兩個世界,上面都有人們居住的,差別在於地上的人們手很長,天上的人們有一對翅膀。兩個世界的距離很近,地上的人們想要資源,手一伸就可以向天上拿取,只不過天上世界要求不能浪費,只要有人浪費,天地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越難取得資源。天上的人可以聽得到地上人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事,但不能出手干涉。有一天,地上有一個人類叫做小可,他違反了不浪費的規定,因此天空越升越高。天上有一個人叫小天,他也違反不能干涉的規定,派了豬到地上幫忙吃剩下的食物,下場是再也無法回到天上,成為地上世界的動物之一。

《從前從前天很矮》來自非洲的傳說。這個故事具有大人和小孩都很適合也應該聆聽的寓意(因為浪費的多半是大人)。這個傳說若真的源自非洲,令人不感到意外,但也有點心酸。非洲因為地形與氣候的關係,長年缺乏足夠糧食,從大自然中取得一份可飽餐的糧食得知不易,使他們比其他世界的人更懂得珍惜。

雖然有很強烈的教育意味,但是故事趣味討喜,和其他非洲傳說一樣,喜歡借由故事來解釋現代的某個現象。《從前從前天很矮》想解釋的是為什麼天這麼高。此外,這個故事也解釋了為什麼豬的叫聲是「夠~夠~」,就是因為牠從天上世界到地上世界幫小可吃剩下的食物吃到很撐,一直喊「夠了!夠了!」。雖然讀者了解這是玩笑話,也因為這樣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Book 55《阿吉的許願鼓》Jungle Drums

作者/繪者:葛瑞米貝斯(Graeme Base)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日期:2010.05

《阿吉的許願鼓》描述非洲草原上的一隻疣豬阿吉,因為瘦小經常被自己的同伴嘲笑,沒有朋友的他只好到河的另一邊找其他動物玩,而那群動物向來以身上擁有美麗的皮毛或特殊造型為豪,每年還會舉辦選美大賽。因此,河對岸的那群動物看到阿吉素到不行的外表,嘲笑的更厲害。

牛羚奶奶送給傷心的阿吉一對拍擊就可以實現願望的小鼓,阿吉拍了一整晚後果真世界發生變化。長頸鹿、花豹和斑馬這些動物的花紋全移到疣豬們身上,連象鼻也是,阿吉又擊鼓了一整晚,發現這些花紋再次出現在動物們身上了,只是對象很奇怪,例如大象穿著花豹的皮紋。全部的動物都生氣了,因為每一隻動物都變得很奇怪,唯獨阿吉沒有任何改變,於是阿吉只好擊了第三次鼓,這次大家都回到原本的狀態,展現屬於自己的特色,同時也沒有人想去嘲笑別人了。

《阿吉的許願鼓》裡,牛羚送給阿吉的小鼓是一大一小連在一起的邦哥鼓(Bongo drum; Bongos),源自拉丁美洲的非洲裔古巴人使用的樂器,而據說最早可能來自於西非剛果的康加鼓(Congas)。作者使用非洲的鼓類樂器加上非洲多樣性動物來闡述這個具有教育意涵的故事,建構出高度的趣味,有效的去除了教育意味帶來的閱讀反感。擊鼓是非洲人民最常見的音樂和祈福活動,同時非洲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物種,也只有背景設定在非洲才能譜出如此有趣的故事,並且從圖畫上讓讀者有豐富的色彩震撼。甚至小讀者也可以根據圖畫玩配對遊戲,像是長頸鹿的皮在哪個動物身上?真正的河馬到底是哪一隻?有奇怪鼻子的那兩隻動物又是什麼?

此外,作者還在圖畫中做了有趣的設計,他安排了十二隻動物或昆蟲成為觀眾,每隻各會出現四次,而且阿吉擊鼓後他們也會跟著發生變化。例如這頁深夜的森林裡,沒有半隻疣豬或巨型動物,但有著作者安排的六隻觀眾在裡面。至於總共是哪十二隻昆蟲與動物?他們一開始就一起出現在封面了(請參考封面)。

此外,上頁森林圖畫中的左頁也出現了牛羚婆婆的側邊身影,這也是作者的創意之一。希望讀者可以在每一頁尋找牛羚,但這些牛羚圖像都不是以真實形體出現,而是藉由其他物件組合而成,必須很認真尋找才能看到。例如:上頁的牛羚出現在藤蔓下方,雙角和耳朵都是由樹葉所組成,嘴巴剛好是某植物果實的位置。作者也在繪本最後告訴讀者這個大秘密,而最後一頁所有動物譜成的圖像就是牛羚的臉。

故事中設定疣豬阿吉沒有特色,長得又醜又小,但實際上,仔細看看疣豬的長相卻非常具有特色。可以在疣豬身上看到很多動物的影子,他的眼睛和臉型長得很河馬;療牙長得像牛羚(只是位置不太一樣);背上的毛看起來像是馬;而且還有其他動物沒有的疣,重點是,人類幾乎只能在非洲看到牠。相較其他與非洲動物為主角的繪本中,本書是少見以疣豬作為主角的兒童繪本,帶領讀者進一步認識這隻可愛非洲動物。

Book 56《小象帕兒出發啦》《小象帕兒的冒險》《小象帕兒大奮戰》

作者:木村裕一/繪者:阿部弘士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09.01

《小象帕兒出發啦》、《小象帕兒的冒險》以及《小象帕兒大奮戰》同為小象帕兒系列三繪本。

描述住在非洲草原上的一隻小象帕兒,先是因為盜獵者的侵害失去父親,又因為母親被馬戲團的人抓走而感到孤單,當候鳥巴魯告訴牠母親的所在地時,牠決定一個人不畏艱難的尋找媽媽。一路上路途遙遠,帕兒不僅要克服恐懼,忍耐飢餓和口渴,還得幫助和媽媽走散的小疣豬們找到媽媽,好在有好朋友綠猴沙奇的陪伴,最後終於找到思念的母親。

這三本精彩的草原動物繪本故事,讓讀者彷彿欣賞文字版的探索頻道一樣,了解非洲大草原上動物們的競爭與合作,認識牠們生活的方式。例如:當獅子攻擊斑馬時,象是可能成為逼退獅子的協助者的。

這套繪本有別於其他圖畫多於文字的繪本,而是文字遠多過圖畫,因此,這是偏向年齡層較高的讀者群閱讀的書籍,然而,幼小的兒童仍透過聆聽此情節緊湊的故事,對此繪本產生高度的熱愛(因為找媽媽的梗和當路上英雄的梗很對小朋友胃口)。偶而,繪者會提供全頁的圖畫滿足讀者對畫面的需求。下圖便是數以萬計的粉紅色佛朗明哥進行大遷徙時的畫面。

繪者的畫風非常特別,可能一開始會被小讀者評為亂畫的風格,但透過仔細與耐心引導,可以讓讀者了解,這些看似任意為之的線條其實更能展現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畫面中的樹和非洲常見的平頂刺槐長得一模一樣。)

除了草原動物景觀以外,第三冊的《小象帕兒大奮戰》還提及了帕兒從馬戲團救出媽媽時,正好發生火山爆發慘況,劇情進而發展成人類與動物們互相幫助以獲得性命的溫馨結尾。非洲擁有的豐富自然景觀除了雨林、沙漠、草原和野生動物以外,也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剛果境內的尼拉貢戈火山(Nyiragongo),噴發頻率最高。繪本中爆發的火山中文譯名為「依魯岡火山」,發音和Nyiragongo有點類似,透過火紅壯闊的畫面,讓讀者對於「非洲有活火山」留下強烈的印象。

最後,繪本中提到的「綠猴」和「疣豬」都是主要出現在非洲,但是在繪本中較少出現的動物。以下拼組四張照片,其中剛好有綠猴和疣豬當好朋友的溫馨逗趣畫面。

297 views
You Might Also Like:
bottom of page